新普京澳门娱乐场(CHN)官方网站-Best App Store

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科学研究

科学发展:电力工业赢得挑战的根本路径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xyq 来源: 时间:2009-04-10 访问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来源:《求是》2009.7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2002年新一轮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近年,电力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电力建设、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装备能力提升、整体效率提高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步入了安全、清洁、节约发展的轨道,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到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已居世界第一位;核电装机达910万千瓦,在建规模2290万千瓦,规划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总规模超过12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1000万千瓦;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在2002年用电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2003年初,国家及时调整了电力工业发展规划。2005年,在综合判断中长期电力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电力进一步紧缺的实际情况,国家适时出台了三年火电滚动建设规划和一系列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三年建设目标,加大了电力建设力度。随后,在电力需求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又进一步科学分析电力需求形势,合理调控建设力度,逐步减少建设规模,在2008年电力需求增速大幅回落之时,发电装机增速也同时回落了4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与电力需求的同步协调,避免了电力建设的大起大落,既在短时期内扭转了电力供应不足的局面,又保证了电力建设的平稳有序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健康高速增长。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近年来电力工业取得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电力工业在多年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体制和机制性问题,只有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才能解决,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目前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些举措尚未完全到位,但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大幅提升了电力工业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电力辅业集团,与地方电力投资建设企业,以及外资、民营发电企业,在电源建设的投资、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行等各个环节形成的竞争格局,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整体效率。实践表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电源结构和电网结构不尽合理。对于这些问题,近年来加快了调整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大力发展核电;三是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四是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

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和国产化。近年来,通过沁北、玉环电厂等超临界、超超临界示范项目的建设,实现了火电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不仅巩固了常规发电机组国产化的成果,也掌握了燃煤机组的先进制造技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依托重大工程,实行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集体攻关、重点突破、技术共享、快速推广的技术进步与设备国产化之路。当前,我国设备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不断升级,设备制造能力更是雄居全球之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电力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国产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贯彻安全节约清洁方针,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电力工业是关系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力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有所闪失,将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北美、西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电力工业积极贯彻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节约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电力设施抗灾能力建设,确保了电力工业的安全稳定发展。电力工业始终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这几年电力安全稳定生产运行的重要原因。

努力探索管理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电力工业的发展,只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电力工业自身的特有规律,才能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对电力工业的各项管理,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具体国情,努力探索管理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电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电力建设的大起大落,实现科学有序发展。近年来,国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变化,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电力工业的各方面管理。比如:按照核准制的规定,明确电力项目的核准要求,增强项目决策透明度,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积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探索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力争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于电力工业实施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滑明显,导致用电需求不足,电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只要措施得力,是可以转危为机的。因为,从中长期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我们要抓住当前电力需求放缓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建设,理顺能源价格机制,促进电力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实现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高效能源,污染少、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只占电力总装机的1.3%,比例很低。为此,要努力提高核电的装机比例,国家现正在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沿海核电发展,科学规划内陆地区核电建设,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达到5%以上。我国多年来已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业务素质强、管理水平高、能够适应核电建设和运营的人才队伍,核电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突破,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核工业体系、核燃料循环体系和安全体系,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核电技术体系,为核电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联合研发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和热核技术,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进一步推动核电发展。

大力发展风电和可再生能源。我国已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通过开展大型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出台风电优惠价格政策等措施,我国风电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的风电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快百万千瓦规模风电场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的自主装备能力。当前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千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力争使我国在2010年前后的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建设成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同时,要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使我国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6%以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积极开发水电。我国是世界上水电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国家,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5.4亿千瓦。到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只有1.7亿千瓦,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今后,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有序开发、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仍然要坚持水电开发的方针,力争到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并进一步实施西电东输等重点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

优化发展煤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电力装机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以火电为主,电力发展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依赖煤炭的格局。在电力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优化发展火电,综合平衡煤炭与水资源、电力市场、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优化煤电布局,进一步调整发电装机的结构,提高机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要认真贯彻上大压小方针,加速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建设能耗低、大容量的高效环保发电机组,提高电力工业整体效率,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努力提高热电联产比重,改善北方大中型城市供热状况和冬季环境质量,以利民生;以建设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动煤电一体化进程。

加强电网建设。电网的发展和布局要立足于节约发电资源,以确保安全为基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要加快区域和省级输电网架建设,提高电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区域电网间与省电网间电力电量的交换和相互支持能力,发挥大电网在市场备用、电力电量互补、水火互济等方面的效益,提高电网整体运行效率。重点总结验收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加快直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尽早发挥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效益。同时,加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实现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的协调同步发展。

不断促进装备工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电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设计、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对于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要通过技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换技术,以示范项目为依托,力争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促进我国电力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使装备工业不仅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